抖音号:zjkxf

13831309158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孤独症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要不要惩罚?

发布时间: 2022-05-17    作者:张家口星福儿童矫治研究中心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减少孤独症孩子的行业问题行,训练孤独症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是孤独症康复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孤独症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应对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需要做好事前预防和科学的行为干预,善用惩罚,但要切忌打骂呵斥、体罚孩子。

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1)自伤或攻击他人,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

(2)乱丢乱扔东西,损坏财物,破坏环境;

(3)没有规则意识,未经人允许拿取他人的物品,不遵守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困难;

(3)尖叫、刻板重复动作,喜欢来回晃动身体、舔咬物品,沉迷感官刺激等异常行为。

针对孤独症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家长不要直接用言语批评或身体惩罚等方式来纠正孩子。对部分长期存在自伤或攻击他人等危险行为的孤独症孩子,惩罚的介入在短期内可以起到效果。但在问题行为发生的当下,家长或老师向孩子发泄负面情绪,表达不满,甚至用暴力体罚等方式只能起到及时阻止行为继续的作用,而不可能带来长效的控制和改善。

孤独症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要不要惩罚?

张家口孤独症孩子的大脑各个区域之间连接异常,他们不能对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即便家长再怎么说教劝导或责罚,他们依然会表现得像是“听不懂话”,后果教育很难在他们身上发挥作用。极端的惩罚方式还可能引起这些不良后果:

(1)加重孩子的情绪问题,诱发更严厉的攻击反应

比如为了惩罚孩子打人的行为,将其单独置于他平时就很害怕或非常不喜欢的环境里,可能就会引起孩子更激烈的情绪及攻击反应,比如开始毁坏物品,或尝试攻击实施惩罚的人。

(2)逃脱与避免

比如孩子有上课时晃手,吃饭挑食等表现,如果家长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总是反复训斥,孩子可能会用逃避上课、吃饭的方法来避免再次受到责骂。

(3)孩子模仿惩罚行为

如果孩子在早期成长中长期处于充满暴力或打骂的惩罚环境中,自己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更重要的攻击行为。

(4)惩罚的过度使用

惩罚的效果在于可以立刻终止孩子当下的不恰当行为,这种即时效果也会强化家长的行为,导致每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就习惯性地使用斥责或拍打孩子的方式来阻止孩子。

因此,家长在应对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并消退问题行为的根本策略是要提高孤独症儿童自身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科学应对策略包括这四个步骤:分析行为功能;希望孩子怎么做;怎样做好预防与控制;发生了如何正确应对。

在正式干预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之前,家长还可以参考以下要素对目标行为进行排序,确定干预顺序:

(1)从儿童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出发,明确干预该行为的紧迫程度;

(2)该行为对他人安全的影响,比如该行为出现在公共场合是否能被他人接受,是否对他人造成干扰及影响程度;

(3)问题行为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持续时长,是否获得增强等;

(4)可以先选一个成功率高、花时间少的行为进行干预,效果明显。

明确行为目标以后,紧接着进入到干预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记录,会得到该问题行为的功能,有这四种:(1)为了获得某样东西;(2)获得关注,;(3)逃避任务;(4)自我刺激。

行为干预的核心是为了增加孩子好的行为,减少不恰当行为,总的干预原则如下:

(1)明确目标行为,分析行为功能。

孩子既然不能使用恰当的方式应对这个场景,有可能是能力不足,需要格外的教学,要么是在表现过程中出现了障碍,需要老师或家长辅助教他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2)要先做好预防和控制,提前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3)希望孩子怎么做,就给孩子制定恰当的合理的替代合理的替代行为。

如果这个目标是孩子会的,就控制好时机辅助孩子表现出来;如果是孩子不会的,就去教孩子学会替代行为。学会之后,要逐渐减弱在前事做好的预防控制,让孩子在比较自然的情景下,使用正确恰当的方式来应对。

(4)如果没有控制好孩子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家长需要坚持住,孩子想干什么,想要什么,就不给不让做。